第一部 第三章 玛考姆府
玛考姆府就坐落在吕斯村不远处,依傍着清澈的湖水,俯瞰吕斯村幽静美丽的小山谷,它是苏格兰南部颇具诗情画意的一座城堡。城堡历史悠久,属于哥尼纳凡家族所有。在这著名的侠客罗布·罗伊和16世纪末农民革命领袖弗格斯·麦克格里高的故乡,哥尼纳凡家族依旧保持着古代英雄的那股热情好客的遗风。当苏格兰爆发社会革命时,无数佃户都因为无力缴纳过高的地租而被领主赶走,颠沛流离,无家可归。唯有哥尼纳凡家族仍保留贵族风范,一如既往地善待佃户。他们家的佃户没有一人背井离乡,没有一人受冻挨饿。即使在那动荡不定、风雨飘摇的年代,佃户们依然忠心耿耿地为哥尼纳凡一家效劳,任劳任怨。哥尼纳凡家族的玛考姆府自始至终只有苏格兰人在里面居住,如同在邓肯号船上仅有清一色的苏格兰人一样。这些苏格兰人都是麦克格里高、麦克法伦、麦克纳布斯、麦克诺顿等老领主们的佃户的后裔,代代相传,繁衍生息。他们勤劳勇敢,忠厚诚实,对主人忠诚不二。他们中间还有些人会说古喀里多尼亚(苏格兰的古称)语呢。
哥尼纳凡爵士家境殷实,一向仗义疏财,博施济众。他的仁爱之心远远超过了其慷慨大度,因为慷慨有限,而仁慈无边。这位吕斯村勋爵、玛考姆府的“主人”,还是英国贵族院的元老,是其所在郡的代表。不过,他的思想倾向詹姆斯二世党人雅各派(1),由于不愿逢迎当时的王朝,所以遭到英国政客们的歧视。他始终继承着先辈们的传统,坚决抵制英格兰人的政治侵略,因此,信受排挤。然而他绝非一名胸襟狭窄、思想平庸落后之人。他心胸开阔,对于祖辈传到他手中的这个郡始终保持对外开放,敞开大门,迎接一切进步的事物。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坚定自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苏格兰人,在皇家泰晤士河游船会的竞赛中,用他们的快速游船和人家较量,无疑是为着替苏格兰争光。他心目中的苏格兰情结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爱德华·哥尼纳凡32岁,身材高大魁梧,相貌看上去显得比较严肃,但目光却和蔼可亲,整个人给人一种高地那诗情画意的感觉。人们都知道他为人豪爽,敢作敢为,行侠仗义,是典型的19世纪的弗格斯(2)。其实他最大的特点是他处处以慈悲为怀的仁慈心肠,恨不得将自己穿的大衣都给高地的贫民,这一点他甚至超过了中世纪基督教圣人比圣·马丁。
哥尼纳凡结婚刚刚3个月,新娘海伦娜小姐是著名旅行家威廉·塔夫内尔的女儿。威廉热衷于地质勘查,为地理研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海伦娜小姐虽说并非出生贵族家庭,但她具有地道的苏格兰人血统。在爱德华·哥尼纳凡的眼里,她抵得上任何一个名门贵族的大家闺秀。她花容月貌,妩媚动人,品德高尚,热情奔放。哥尼纳凡第一次遇见她时,她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身无分文,独自住在父亲生前留下的一所小屋里。他感觉这个楚楚可怜的女孩会是一个贤惠的妻子,于是娶了她。海伦娜小姐才22岁,金发碧眼,柔情似水。她对丈夫不仅是感激,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爱。有时候她感觉自己是个富二代,丈夫反倒像个被疼爱的小孤儿。城堡里的仆人和外面的佃户们都称她为“我们仁慈的吕斯夫人”,就算为她牺牲生命,他们也在所不惜。
哥尼纳凡爵士和海伦娜夫人在玛考姆城堡里幸福美满地生活着。堡外湖边有一条枫树和栗树阴翳的幽径,湖岸上隐约传来古朴悠远的战歌声,山峡里苏格兰古建筑的断壁残垣静静伫立,像是在提醒曾经的辉煌犹在。耳闻目见之处,心中对苏格兰历史的光荣感便油然而生。夫妇俩常来这里散步。有时去白桦树或落叶松林,在叶子发黄的灌木丛里捉迷藏;有时去爬一爬乐蒙山;有时还在静静的幽谷里骑马。他们醉心于这至今仍被人称之为“罗布·罗伊之乡”的美景,以及小说家沃尔特·司各特所歌颂的“仙境”之中。傍晚,他们沿着堡外的玉腰带般的小路散步,观看天边的“麦克·法伦之灯”(3)。走走停停,有时就坐在石头上看夜幕降临。月光似纱,淡淡地,氤氲了所有的美妙与柔情,他们陶醉在这块神秘朦胧的土地上,仿佛全世界只有他们相视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