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1944年华沙起义

1944年1月2日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进入波兰,到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怀疑纳粹德国即将战败,东欧各国都将被红军解放。这对那些想要回国重新执掌政权的亲西方流亡政府无疑是个不愿意看到但又不能不面对的严酷现实。在这些国家里,波兰又格外突出。7月21日,在被红军解放的波兰东南部重要城市卢布林,成立了由人民党、民主党、社会党、共产党等组成的波兰全国解放委员会,通常称“卢布林委员会”,主席是波兰社会党领导人爱德华·奥苏普卡-莫罗斯基(Edward Osóbka-Morawski,1909—1997),副主席是波兰爱国者联盟的万达·瓦西列夫斯卡(Wanda Wasilewska,1905—1964)和人民党的安德烈·维托斯(Andrzej Witos),第二天发表《波兰全国解放委员会宣言》,共13条,可以说就是一份“施政大纲”,主要内容有:

宣布自己合法,在伦敦的流亡政府非法;

宣称波兰1921年宪法是唯一合法宪法,委员会将据其行事,直到通过直接、普遍、自由的全民无记名投票产生新宪法为止。同时宣布1935年宪法非法,说那是一部法西斯法律;

号召波兰人民支持波兰人民军和苏联红军,在反对德国的战斗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承认在过去400年里波兰人与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俄罗斯人之间长期存在对彼此都有伤害的摩擦,但通过在这场战争中并肩战斗,将团结起来,建立持久、友好、互利的同盟;

波兰与苏联和捷克的边界问题,应该通过谈判协商解决。

宣言还表示将继续与英国、美国同盟,共同对敌,并且保持与法国的传统同盟关系。最后这样结尾:

武装起来!投入战斗! 团结的波兰军队万岁! 同盟军红军万岁!把解放波兰的战斗进行到底! 我们伟大的同盟者苏联、英国、美国万岁! 国家的统一万岁! 战斗中人民的代表国民会议万岁! 自由、强盛、独立、民主的波兰万岁!

鉴于苏联和苏联扶持的“卢布林委员会”即将取得对战后波兰的实际控制,丘吉尔再次在波兰流亡政府和苏联之间进行斡旋。1943年7月4日西科尔斯基在直布罗陀空难中去世继任的斯坦尼斯拉夫·米科拉契克(Stanisław Mikoajczyk,1901—1966)7月30日赶到莫斯科与斯大林谈判。斯大林同意让波兰流亡政府回来,和“卢布林委员会”合作组建联合政府,由社会党的爱德华·奥苏普卡-莫罗斯基担任总理,米科拉契克和共产党的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Władysław Gomułka,1905—1982)任副总理。但是,谈判没能达成协议,一方面流亡政府坚持要恢复战前东部边界,而那是苏联绝对不能接受的;另一方面流亡政府认为联合政府只会是一个摆设,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亲苏派”手里。

就在这个时候,由流亡政府领导的波兰国内家乡军在华沙发动起义。7月29日,代号“波尔”的家乡军领导人塔多什·科莫索夫斯基将军(Tadeusz Komorowski,1895—1966)召集高级军官开会,商讨起义事宜。尽管担负家乡军与流亡政府联络任务的扬·诺瓦克-热齐奥兰斯基(Jan Nowak-Jeziorański,1914—2005)几天前刚从伦敦赶来,指出起义很难得到同盟国支援,7月31日科莫索夫斯基和他的参谋长安东尼·赫鲁泽尔(Antoni Chruściel,1895—1960)还是决定第二天发动起义,抢在红军和波兰人民军攻占华沙之前占领它,为流亡政府回国掌权创造条件。那是所谓“暴风行动”的一部分,自然是其最重要的部分。

后来不少人说家乡军发动起义是为了和苏联红军“里应外合”解放华沙,但那显然有违史实。起义的政治目的决定了家乡军绝不可能和苏联红军合作。尽管红军已经进展到离华沙不远的地方,起义发动者却没有和他们联系,甚至没有通知他们,以致红军是在起义“木已成舟”之后才从英国那里间接知道的。这只要看一看当时家乡军散发的传单就可以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