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和战之间(14)
“第三个判断为真的信号,是从轴心的海运和后勤力量来估计。”克拉克继续说道,“目前欧洲已基本被德国捏合在了一起,意志轮、轴心级的建造全面铺开,根据情报系统的汇报,欧洲总体造船能力已不低于我们,而且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目前欧洲的联合海上运力可突破1500万吨,一般跨大西洋远征需要足够的运输力量,我们按1:10配比进行粗略计算,即1万将士需要10万吨运力(美国自己按1:20计算),则可配置150万兵力。到今年年底,欧洲联合运力可以突破2000万吨,日本运力可达500万吨以上,则可支持的力量高达250万兵员。另外不可忽视的是,美洲这些国家也有不俗的运力,同时很多物资在德国控制南美后可就地征发,因此只要轴心体系愿意穷兵黩武,他们在1946年后支持300万军队是完全有可能的。”
跨大西洋战争的特殊性在于,既要受制于交战国本身实力的多寡,更受制于投放力量的强弱。美国固然有1000万军事力量,但无法一次性投放到欧洲大陆或每周大陆,以至于每次投放都打成添油战术而失败,反过来,高堡奇人之所以只限定300-400万兵力,而且还不是一次性投放,就是考虑了运力问题——美国如果和欧洲直接陆地接壤,那根本不用如此大费周折,直接打过去就是了。
“至于真假难辨的问题,首先在于具体战术运用。”麦克阿瑟皱着眉头道,“根据这份计划,轴心主力将兵分两路,从南北同时下手,北面的一路在加拿大登陆,南面一路依托巴拿马向北进攻,取中美洲入墨西哥再到合众国本土,与我们考虑的直接在东海岸或佛罗里达半岛登陆完全不一样。虽然可以解释为德军比较谨慎,先从弱一点的区域下手,但如此漫长的补给线是很难维持的,而且我军有从容的时间和足够的兵力调度予以应付,一旦打成消耗战则完全不可能获取最后胜利。”
“第二个真假难辨的问题是要策反墨西哥和加拿大……策反墨西哥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上次大战德国人就打过这主意,但策反加拿大感觉就有些匪夷所思,不说丘吉尔政权,就是加拿大本土政权也不可能接受这种策反。”
“第三个真假难辨的问题是轴心准备组织48国联军,其中派出师一级以上作战力量的至少有31个国家,如此庞大、繁杂的力量在调度时简直就是一种灾难,而且战斗力也难以保持,不知道德国人有什么自信心能够维持如此规模的力量……”克拉克疑惑道,“这些兵力德国完全可以自己一家出,让其他各国支援后勤与物资即可,为什么偏偏要召集那么多三心二意、战斗力参差不齐的部队?这不是在浪费时间么?”
会议最后讨论的结果是:不管真假,先按照这个计划准备国土防御应对计划,在加勒比海布防得到认可的布莱德利这次被选择成为布防计划的主持制定者。
就在参联会煞费苦心来判断“高堡奇人”计划真伪并讨论应对时,杜勒斯和里宾特洛甫的第二次谈判在葡萄牙里斯本展开,这是德美现阶段边打边谈的显著特征,当事人与居间国家一点都不觉得违和,整个欧洲外交圈也非常关注这次谈判。
关于第二轮谈判,德国方面给出过前提:如果美国还坚持原条件,则谈判没有展开必要。
加勒比海战和橡树岭突袭战后,作为老资格外交官,杜勒斯当然知道德方获取了显著心理优势,对局面恶化有预期且无可奈何,便极力劝说杜威接受更现实、更苛刻些的条件,在他反复劝说和沟通后,杜威和参联会众人认可了新的让步条件——虽然离德国的条件还有相当距离,但和前次接触时相比至少后退了很多。有了对话空间和谈判余地后,居间的葡萄牙人和传递消息的瑞士人才有了辗转腾挪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