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5章 尼米茨的反击(9)

听到巴顿终于就任第五集团军司令官并愿意带部队去执行敌后登陆任务,克拉克终于松了口气。

在他看来,海军这时候突然提出敌后登陆是相当不靠谱、不严肃的行动,反映了急躁冒进的情绪。按他的想法应该是海军掩护陆军进攻,从萨尔瓦多-伊列乌斯-塞古鲁港-维多利亚等巴西东海岸城市一路徐徐推进,争取一鼓作气拿下里约城。

这种战术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是有道理的。

从萨尔瓦多到里约内热卢间的巴西地形非常奇特,在巴西东部海岸线边上有一条最窄处不到10公里,最宽处也只有200公里左右的平原带,这条平原带往西是连绵的山区丘陵和森林,那里并不适宜重装备集群运动,充其量只能通行轻步兵或山地步兵——这也是绍肯估计美军最多只能动用2万兵力的原因所在,超过该限度,美军就无法提供足够的后勤保障。

但绍肯依然高估了美国人,他说2万人是按德军标准来计算的,在他心目中,部队可徒步行军,必须的车辆用来运载物资和装备,这样紧凑一点、艰苦一点就能维持2万规模。可问题是美国少爷兵只要5公里以上的地方都需坐车,更别说这段进攻路程不是区区几公里、几十公里而是至少300公里以上——长距离徒步行军再背负个人装备的战术要求和要他们命基本没什么两样。

更何况美军步兵师可比德军步兵师装备重型得多,还拥有不少坦克,按德国标准,每个美国步兵师基本都可算装甲掷弹兵师(参照德军旧编制),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一口气编有30余个装甲师,坦克产量更多(扣除援苏、援英产量后也与德国基本持平)的美国陆军却只编列16个装甲师的缘故,因为美军将大量坦克配给了传统步兵而不是集中起来供应装甲师。

随着驻扎在英国的第8装甲师全军被俘,现在美军只有15个装甲师,其中第2装甲师虽番号完整,却是经历过非洲战役的部队——打光而重建。

这样一来,所需车辆、装备便大大增加,车辆一增加,连带对燃油、配件的补给需求进一步提高,更不必说美军包括口粮在内的其他生活物资的需求都超过德军。按克拉克的计算,只能维持5000人左右规模的奇袭队,没人想去执行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任务——说好听点叫奇袭队,说难听点叫送死队。

大家都和克拉克一样,想用齐头并进的战术,依仗空军和地面火力优势从这条细长的平原带一路压过去,压不动怎么办?让海军用舰炮压!——大部分沿海地带都处于舰炮控制范围内,足以清理出一条战线来。

按照克拉克的想法,他的兵比德国人多,火炮和坦克比德国人多,飞机也比德国人多,又有海军近距离支援并提供物资,按这种一线平推、死冲硬打怎么打都不会输,这也是理论上有“道理”的原因所在。

可惜所有人包括克拉克本人在内都不知道,这套战术其实他在历史上是运用过的——在盟军登陆西西里成功并向意大利北部推进过程中,克拉克率领第五集团军一头撞上凯塞林指挥的德军,后者给予美军迎头痛击:43年9月盟军就在意大利登陆成功,一直打到45年5月,盟军都没能突破德军防线,在安齐奥、在古斯塔夫防线前撞得头破血流,4个月只推进了70公里;在1944年的卡西诺战役中,时任第五集团军司令官的克拉克在占据绝对空优和火力优势下收获了4倍于德军的伤亡,他指挥的第五集团军占整个战役盟军伤亡人数的90%,以至于克拉克被基层官兵称为“杀人犯”。

尼米茨即便再不懂陆军也本能地认为这种战术不妥——太呆板、太浪费时间了,这意味着德军只要在某个点据险扼守就能拦截美军重兵集团,即便坚持不住,也很容易撤向下一个防御点重新再狙击一次。日裔442团之所以能顽强守住并搭救友军部队,不就靠了这个特殊地形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