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奇言妙语
覆巢之下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孔文举即孔融,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第二十世孙,东汉灵帝时,以出身高门,被推举到朝廷做官,后为北海太守,代领青州刺史。
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绍骚扰青州,围城甚急。
但孔融一点都不紧张,开卷读书,一如往日。有的人在危情下不着急,是因为早就想好应对办法了;孔融的厉害就在于,在根本不知道怎么退敌的前提下,仍能做到谈笑风生。
有人说了:这不是个傻子吗?
这样说多少有点过分了,你让我们的文学家孔融怎么着呢?总不能求全责备,指望一代文宗还是个军政高手。我们应该谴责的是袁绍袁本初,就会捏软柿子。
还好,陷城前,孔融逃了出来。
三国时代,是权谋的时代。对于孔融来说,大约是很难应对的,哪怕他的智商非常高。
还是说小时候的一件事吧。孔融十岁时,跟父亲到首都洛阳。当时,能被重臣名士李膺接见,被称为“登龙门”,难度是非常大的。但小孩孔融不管这些,他一个人来到李府门前,对看门的说:“我是你家主人的亲戚,快去通禀一声吧!”
看门的见是个孩子,似乎不像在撒谎,便通禀给李膺。
入府后,望着孔融,李膺有些愣神:“孩子,你有没有搞错?我好像不认识你啊,你跟我有什么亲?”
孔融说:“我的先祖孔子曾拜您的先祖老子为师,所以我们是世交啊!”
李膺和周围的宾客互相看看,知道这孩子原来是孔子的后代。李膺很高兴,热情地款待了孔融。正在这时,一名叫陈韪的官员来了,有宾客悄悄把孔融刚才说的话转述给陈韪,陈大人听后矜持地摇摇头,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就出色!”
孔融一直支棱着耳朵呢,马上转头应答,道:“想必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陈韪顿时一脑门汗,李膺和宾客放声大笑。
接着说跑出青州的孔融。他带着家眷,一口气逃到了天子所在的许昌。
许昌的中心人物自然是曹操。但孔融不那么认为。他是孔子的后代,“建安七子”的领袖,又好为人师,所以没多久,他的寓所,就成了许昌最热闹的沙龙,每天都聚着一大批人,讲谈文学,品评人物,议论政治,推荐新人。
曹操有点烦。
曹操和孔融之间是互相轻视的。
孔融是孔子的后代,曹孟德不在乎;七子的首领,曹孟德不承认,那是他儿子曹丕的看法。孔融写的东西,让曹操不屑。
当然,对于曹操,孔融更看不上,这里面不仅包括曹操的出身,还包括曹操的为人。
许昌时代,孔融对曹操的政治多有责难,比如他反对曹操禁酒。东汉末年以来,世事纷纷,人们多以酗酒为乐或自我麻醉,荒废工作,再加上酿酒浪费粮食,于是曹操欲颁布禁酒令,自然有他的道理(能否真正实施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面对曹操的政策,孔融公开反对,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酒禁书》,引经据典,大说喝酒的好处,写得气势磅礴。文章一出,孔融自己也很得意。
在禁酒令中,曹操说酗酒会荒废政事,甚至有可能导致国家灭亡。
对此,孔融反问:古往今来,因美色而荒废政事直至亡国的也不少啊,难道因为有这样的事就得把男女之爱与婚姻废除了?
孔融的说法在逻辑上没问题,但仍是狡辩之理,所以后来曹丕在评论七子时说孔融的文章虽犀利,但“理不胜辞”。
孔融还反对曹操恢复肉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