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调整种植结构
当李恪把孙享福当年在九垸县的那一拨神操作细细的分析给众人听,又将自己想到的计划,向长孙无忌全盘托出的时候,几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世间还有如此的操作手法,难怪当年孙享福只是拿着几百万贯从荆襄本土几个家族罚没来的钱财,就敢开启这种大工程呢!原来,人家从头到尾,根本没有花出去多少钱。
想想自己这两年在荆州花了朝廷几千万贯出去,长孙无忌一阵惭愧,道,“正明为何不早些将个中道理与老夫说明,这样,朝廷一定能够省下很多钱财的。”
孙享福笑着摇了摇头道,“朝廷需要那么多钱财干嘛?把它花出来,加快各方面建设,让有需要的百姓们将它赚走,才是正理,难道长孙总管忘了我此前讲的,民富了,国自然就富了的道理么?”
长孙无忌闻言哑然,确实,大唐从贞观三年大改革开始,给百姓的政策,可以说是一年比一年好,然而,朝廷的税收结余,却也是从那一年开始,节节攀高,今年,甚至达到了五千万贯,比贞观元年多了将近二十倍,这简直可以用‘神奇’两个字来形容。
而朝廷在整个过程中做的所有事情,归结起来讲,其实就是两个字,‘富民’。
“原来,朝廷,应该将收上来的税收花出去,惠及平民才是真理。”长孙无忌和李恪几人一副受教的样子点头道。
“是这么个理,朝廷通过这样不断征税,花钱的手段,引导百姓不断完善国家的基础建设,使国内所有地方都变成更加舒适,更加适宜居住的地方,就是在为国家长治久安打根基。所以啊!一个国家,怎么花钱,是个相当有学问的事情,须得集思广益来研究,类似能够给国家长治久安带来好处的事情,不要怕花钱,有时候,甚至贷款都可以做,只要有了完备的基础建设,所有的劳动力产出都会变的更高效,而产出多了,怎么样也不会穷的。”
“正明果有成为万民之师的才能,此番话说的老夫也是受益匪浅。”长孙无忌再度给孙享福拱手行了一礼道。
然之后,他又想起了自己此来的另一个目的,开口问道,“现在,各地奏报,想要退还田地给朝廷的百姓有很多,只怕全国至少会空出两三千万亩的上好田地,就这么让这些田空着,着实可惜,正明,可有好的建议?”
“人力不够,种不过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百姓们之所以要退田,自然是因为种这些田不能给他们带来收益,却会带来劳动负担,这除了需要引进更多的劳动力补足之外,还要调整种植结构。”
在古代,人口,劳动力,就是财富的一切根源,在工业机械不发达的时代,不管什么事情,都需要人力去实实在在的完成,才能创造出成果,所以,朝堂之上,目前几乎没有谁反对将外族百姓迁到大唐本土来贡献劳动力的策略,当然,这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大唐朝廷,本身就带着一半的胡人血统,目前根本不存在太过歧视外族的情况。
而真正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那些思想觉悟不高的外族人掌权,因为,他们对这个国家的归属感不强,汉文化,还没有深入到他们的骨髓里。
长孙无忌既然开口问了,自然是要把问题整个问明白的,再度开口道,“这个引进劳动力,老夫知道,无非是大举迁外族百姓来我大唐本土而已,可是,具体如何调整种植结构,才能让老百姓愿意种更多的田呢?”
长孙无忌也算是问到了点子上,这个时代,大唐根本无法从外国进口粮食或其它任何农作物,所以,长久的来看,还是需要让百姓们愿意种田才好,于是,他答道,“当然是要让种田变的更加轻松,变的让百姓们能够赚到收益。”
这个时期没有受到多少文化教育的百姓们,普遍智慧都不高,可他们并不傻,也会做一些比较,当自己累死累活的种一百多亩地,还没有别人轻轻松松一天做几个时辰的工,赚的钱多的时候,他们也会想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