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祸水东引
面对着一大堆过去三个月的报纸,向小强开始浏览。根据他的要求,仆人拿来的都是那些政治性强、风格严谨的大报,而且都只是政治版。就这样,仍然是一大堆。
向小强开始几张看的还挺仔细,到后来发现这样到明天也看不完,于是开始快速浏览,只找那些有“德国”、“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张伯伦”字样的标题,而且只看那些慕尼黑会议前后的报纸。这样不到两小时,他就把该看的报纸都看完了。
向小强掩卷沉思,渐渐的有了一种感觉。他觉得,好像慕尼黑会议前后这整件事情,跟他从小学的历史教科书相比,感觉出入很大。最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从初中到高中的历史课本反复告诉他,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绥靖德国,主要目的是“祸水东引”,故意让德国去进攻苏联。
但是现在,当向小强亲身处于“慕尼黑时代”的时候,看着这时候的报纸,从那些政治家的讲话、评论者的字里行间中,却一点也找不到企图“祸水东引”的感觉,相反,却能感觉出英法那种深深的恐惧——对另一场欧洲战争的极度恐惧。还有那种强烈的鸵鸟心态、掩耳盗铃式的自我安慰——希特勒总理毕竟是个有身份的人,他既然说这是他在欧洲最后的领土要求,那就一定是了。
一张报纸的照片上,向小强看到一个留着小胡子的瘦老头,站在飞机舱门口,神采奕奕地高举着一张纸,下面是许多人欢呼挥动的手臂。
这就是那个著名的历史时刻。张伯伦在慕尼黑会议上得到了希特勒的保证:苏台德区是他在欧洲最后的领土要求。张伯伦还不放心,问总理先生能否立下字据。希特勒说没问题,马上写了一张保证书,亲笔签名,交给了张伯伦。张伯伦如获至宝,将这张保证书小心翼翼地收藏在衬衣口袋里。他参加完慕尼黑会议后飞回英国,一打开舱门,面对众人和记者,张伯伦顾不得下飞机,高高举起这张希特勒的保证书,向众人大声说道:我从欧洲带回了和平!这是我们整整一个时代的和平!
于是,张伯伦成了明星,成了英法等民主国家人民心目中的“和平英雄”。
向小强沉思,如果英法真的那么希望祸水东引、纵容德国去打苏联的话,那怎么会逼着希特勒保证“苏台德区是他在欧洲最后的领土要求”?怎么会在德国毁约、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英法如梦初醒、恼羞成怒,马上为波兰提供军事担保——一旦波兰遭到德国进攻、英法立刻对德宣战?
事实摆在那儿:德国和苏联并不接壤,中间还隔着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德国要进攻苏联,就必须先拿下并这两个国家,这是用脚指头都能想出来的。你真的想祸水东引的话,那就要有这种觉悟:不但要牺牲苏台德区,还要牺牲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还得牺牲波兰。
如果说英法真的有祸水东引的想法,那也是在二战开始之后,“静坐战”阶段。不过这时候就是种被动的一厢情愿了。因为这时候已经宣战了,希特勒就算不想和英法开战,这时候也不得不打了。毕竟你英法先后主动对德宣战,然后又把几十万大军阵列于德法边境,一副随时要攻入德国的架势。这对一直竭力避免“两线作战”的德国意味着什么,是很清楚的。希特勒本来就算再想打苏联,此时借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不先搞定西线了。
……
向小强有种感觉,如果想造成那种“明德夹击苏联”的理想局面,并没想象的那么容易。
英法是畏惧苏联,但毕竟苏联跟英法隔着半个欧洲,此时又深陷中亚战场,威胁不大。而德国可就跟法国紧挨着,如果放任德国坐大、在欧洲一国一国地吞并下去,那法国就有面临灭顶之灾的危险。在这种时候,英法不太可能冒着“自焚”的危险去“玩火”。这等于是在自己家门口放火,然后盼着大火能烧到两条街之外的仇人家里去,而自己家还完好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