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谷烦冤应夜哭 天阴雨湿隔天涯激流中的曾昭燏

曾昭燏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潢的曾孙女。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谈对知识分子的改造和使用政策时说:“曾国藩的后代,还有个叫曾昭燏的。”她因此成为最早钦定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典型。典型化的过程,也是在改天换地的大时代中脱胎换骨的过程。何能脱胎,遑论换骨?她的血管里流淌着“原罪”,她与旧政权与台海那边都有太多的粘连,她留在大陆的亲友也不断有人罹难。尽管她选择了背叛阶级的革命,也获得一连串的桂冠。但政治的权杖并不因此就放过她,良心的拷打也使她人格分裂。唯有学术——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成为她人生最大的支撑。蔡元培评价过一种女性,“对于研究学问或改造社会有特别兴会,超乎性欲与狭义的爱情之上,那自可守独身主义,抛弃为妻为母的职责,而委身于学问、社会。”20世纪50年代曾流传着一段关于曾昭燏的佳话,一位苏联专家在来访时问:“曾小姐打算何时出嫁?”曾昭燏意味深长地回答道:“我早就嫁给了博物院。”

落叶欲解红尘泪,看似无情却有情。

1929年,曾昭燏考入中央大学外语系,二嫂俞大絪是这个系的教授,二哥曾昭抡在该校任化学系教授兼化工系主任。曾氏兄妹是湖南娄底双峰县曾国潢的曾孙辈,父亲曾广祚(1879—1931)与母亲陈氏(季瑛)育成昭承、昭抡、绍杰(昭拯)三个儿子和昭燏、昭懿、昭鏻、昭楣四个女儿。那时曾昭抡在南京傅厚岗购地建宅,1931年转任北大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后,曾昭燏把母亲和昭鏻、昭楣两个妹妹接来南京,一同居住在曾昭抡的家宅中。据游寿说:“有一天遇到曾昭燏,她在外语系一年级,我叫她转到中文系,学文字学,再学一点文献、考古文物,这样前途较广阔。她在第二年转到中文系,以后我们共同构写了甲骨文前后编,用蝉翼笺影写,请胡小石先生题词。”1曾昭燏记下师生诗词唱和,其乐融融的情景:“师生平喜诵吴梦窗《点绛唇》‘明月茫茫,夜来应照南桥路……’一词,用其韵至再至三,群弟子亦和之。余和曰:‘小阁飞空,一池碧映垂杨路;绛云深处,听尽潇潇雨。’”

青年时期的曾昭燏。

1935年3月,曾昭燏告别师友,自费去英国留学。尽管后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主编的《文史丛刊·小学研究》上还刊有她的论文《读契文举例》,但她的研究方向已开始从文字转向器物,从案头走向田野……

1937年年初,中研院史语所考古组主任、中博院筹备处主任李济应邀到欧洲讲学。他是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组织了数次安阳发掘,赢得了国际声誉。他在英国受到伦敦大学研究院学习考古学的几位中国留学生的热情追随,其中有吴金鼎与陪读夫人王介忱、夏鼐和曾昭燏。他们对这位来自万里之遥祖国的师友十分敬慕。在伦敦期间,李济患骨节病住进医院,异国他乡多有不便,幸亏有王介忱与曾昭燏两位女性跑上跑下,悉心照料,经过二十余天的治疗才逐渐康复。夏鼐日记有载:1月23日“约了李先生,及吴君夫妇、向觉民、曾昭燏等,到北平楼聚餐”。1月26日“晚间赴曾君之约,为李先生洗尘。他们看戏去,自己不去”。1月30日“晚间赴吴君之约聚餐,李先生及曾女士皆在座,谈至10时半始散”。2月22日“下午至李先生处,曾君亦在,闲谈着考古学方面的事情,至傍晚始返”。3月21日“至皇家丘陵看李先生,他的骨节病仍没痊愈,……有一个小灶房,每天中午由吴太太来做,晚餐由曾女士来做。”4月1日“傍晚至李先生处,约他明天到大学学院参观博物馆,曾、俞二女士皆在座,坐到夜深12时许始散。他们所谈的,几可作《儒林外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