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日本建筑的“第二春”
“二战”以后,日本经过了大约5年的穷困和混乱时期,随后就进入了复兴期。1952年前后,主要工厂生产全部突破了战前的最高纪录,1955年进入经济的快速成长期,松下、本田、丰田等大企业都成立或重生,并且扶摇直上,达到了各个领域的顶峰。
在建筑领域,战前的少数派或反主流派的现代主义者一下子成为潮流的领导者。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前川国男,之后则是他的弟子丹下健三。这两个人都受到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强烈影响,前川还直接受教于柯布西耶。但是,战后的日本不论在生产技术还是生活方式上,受占领国美国的影响都更大一些。对于当时的日本人来说,美国是自由主义的象征,美国的工业文明也是自己的理想。就这样,日本开始了第二次现代化。
于是,用钢筋、玻璃、混凝土和铝等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材料,把工业文明成果表现出来,就成为日本战后建筑的主流。
现代主义倡导建筑的各个部件都应该像机器一样装配精确,传统日本建筑也有着类似的特点,就是忠实地表现材料的自然美、擅长精确的加工。也正是由于这个共通之处,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今天日本建筑的主流,并且推动了工业化装配式住宅的发展。
不过,现代主义建筑本身也在缓慢地发生着变化。机械化的东西毕竟还是缺少人性的,所以现在的建筑出现了恢复人性的倾向,虽然建筑本身还是运用现代技术高效、合理地建设,但周围的庭院、广场等外部环境却做得更有趣味,也更有人情味。
就这样,日本战后的现代主义建筑渐渐地与日本传统相融合,这类似于以前中国的佛教建筑传入以后和日本的传统发生融合的情形。传统并没有死去,反而经受了考验,在今天的建筑潮流中被重新确认了价值。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安藤忠雄,他不崇尚巨大,而是推崇小巧,发挥素材的自然美,日式传统在安藤的建筑中都有很好的表现。他用钢筋混凝土这种新材料做了许多像古代茶室那样的建筑,其中混凝土的表面平整光洁,不亚于木造,而建筑整体的空间、比例,也让人感觉到日本的传统仍然存在着。
轻盈、明快,以及像是反映佛教“无常感”的虚幻,也是日本建筑的传统。日本有不少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作品就给人这种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