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书坊万卷堂
麻沙与崇化两地都在建阳西路,麻沙距城七十余里,崇化距麻沙又二十余里,两地因出书之盛且都在建阳而被海内外并称为建阳书坊。崇化书坊远于麻沙书坊,宋慈决定先远而后近。
这日清晨,他带上康亮,骑马从建阳北门入城,再穿过城关出城西景舒门而去。一路上,万木萧萧,满树满地都是黄叶,但宋慈的心境已不似昨日愁闷。阳光映在新黄的秋叶上,宛如遍地金甲。
中国至迟在隋朝有了雕版印刷,纸更早就出现了。现在,宋慈与康亮纵马向书坊去。宋时的建阳不仅能够印刷书籍,还盛产印书用的纸张。路上,他们就看到运送书纸的马车响着悦耳的铃声向麻沙、崇化两坊而去,这是因为当地生产的纸张竟不够两坊之用,建阳北路的村镇也为两坊生产书纸。
麻沙、崇化一带,梨木、枣木极多,梨木就有雪梨、冬梨、铁梨、木梨、枣花梨,都是雕版的好材料。建阳是竹乡,那篁竹、绵竹、赤枧竹都是造纸的好材料,然而造纸和印刷术却不是从建阳开始的。
这景致令他记起童年时也是这样一个秋日,他曾跟随父亲到过一次崇化。那时父亲告诉他,崇化刻书业的兴起,始于唐末。因福建地处东南边陲,未受唐末五代战乱的影响,地方还算繁荣。学子日增,人才辈出,雕版印书业便开始在崇化出现。崇化的山上长满了雕版用的梨树、柳榉、水冬瓜;更有“黑丘”,那是乌金石层里流出的乌泉(煤层里流出的水),油黑发亮,俨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印书墨汁,可谓天成一方印书宝地。
少时的记忆常常是牢靠的,何况是对书坊这种特别的地方。宋慈仍记得,那儿的乡民都以刻书为业,那儿的街市也是专门销售书籍的书市,那儿的镇上还有“仙亭暖翠”“南山修竹”“岱嶂寒泉”“龙湖春水”等书林胜景,此外还有书院寺庙,无怪乎海外誉之为:世上绝无仅有的一座东方书城!
他曾问过父亲:“市上哪里来这么多购书的人?”
父亲说:“自唐宋以来,闽省陆路交通就有干线两条,一条是经江西通内地的驿道,一条是通上饶去苏杭的商道,建阳恰好在这两条干线的交会处,能不给天下书商贩者文人学士以往来之便!”
一路行去,行人络绎不绝,十有八九都是奔书坊去的。时至中午,路上的茶酒小店多了起来,这也都是供远道而来的客人食宿歇脚的。宋慈二人临近傍暮才到达崇化书坊。
呵,书坊,你这四海瞩目的东方书城,比二十年前又繁华了许多!日头方落,淡紫色的霞光尚恋着小半边天空,镇上已是五颜六色的灯火大放。大街上,跨街五坊奇耸,上面刻着的“潭阳书林”四字,在晚霞与夜灯的交辉下漾着光明。街市两旁书肆林立,雕坊相望,到处是高挑的旗幌:
书林擅天下之富
上至六经下及训传
字朗质坚莹然可宝
笔画清劲椠法雅致
字墨精妙光彩照人
……
市面上各种书籍接摊连铺,购者如织,生意正酣。宋慈顾不得远道而来的劳顿,即刻如鱼潜水般置身于人海与书海之中。在书铺中看了又看,找了又找,找着找着,宋慈眉心渐蹙:“偌大一个书城,怎么连一本狱事案例之书都没有呢?”
“掌柜,有专叙案例之书吗?”宋慈忍不住发问了。
“没有。”掌柜的摇摇头。
宋慈只得又过一铺。寻了半日,又是如此,宋慈忍不住再问。这回,掌柜的倒是从书堆中抽出一本递给他,宋慈接过一看,却是《律条疏》,这《律条疏》他在太学时早就读过了。
“没有别的啦?”
“没有。”只得再过一铺。然而宋慈跑了一铺又一铺,寻了一摊又一摊,除却又看到一本《读律琐言》之外,确确实实找不到一本专门叙述案例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