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民族分离主义给联盟的最后一击

俄罗斯是苏联的支柱,苏联虽然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但力量并不平衡。苏联的面积是2240.22万平方公里,俄罗斯的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公里;1981年苏联的人口是2.666亿,俄罗斯的人口为1.39165亿。[96]在自然资源、经济实力等各方面,俄罗斯相对于其他共和国都占有绝对优势,苏联可以没有波罗的海三国,可以没有外高加索三国,但绝不能没有俄罗斯。

在苏联各地民族主义思潮奔涌、民族分离主义日益发展之时,作为苏联最大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并没有站在联盟一边,叶利钦为了与戈尔巴乔夫争权,对民族分离主义浪潮推波助澜,是波罗的海三国与联盟争权和独立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到1990年6月,俄罗斯这一全新因素加入了民族分离主义的大合唱,6月12日,在叶利钦等人的鼓动下,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以压倒多数(903票赞成,13票反对和9票弃权)通过了《关于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国家主权的声明》,宣布俄罗斯联邦是一个主权国家,俄罗斯宪法和法律在俄罗斯全境内至高无上,俄罗斯联邦保留退出苏联的权利。这表明:“俄罗斯内部倾向获得主权的情绪开始迅速发展。这种情绪是渴望与努力在本国疆域内团结起来,永远摆脱这样的状况:在俄罗斯发号施令的同时,又在许多方面与苏联融为一体。在俄罗斯的许多地区——非黑土地带、外乌拉尔、远东走向经济上荒芜和衰退的同时,俄罗斯仍是输血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不满。”[97]

戈尔巴乔夫认为,“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最高苏维埃通过了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主权宣言。紧随这一文件之后,其他共和国也相继通过类似宣言,不仅是加盟共和国,也还有自治共和国。开始‘主权国家大检阅’,结果,寻求与立陶宛调解之路告吹”。[98]长期在俄罗斯的意大利记者朱利叶托·基耶萨认为,1990年6月12日是苏联开始终结的准确日期,“1990年6月12日是一个转折的日期,它对后来许多事件有影响,它注定了濒死期及其速度、方式,并迅速地使挑选不同抉择的可能性丧失殆尽。正是在这一天,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以绝大多数的选票赞同了其主席鲍里斯·叶利钦宣布俄罗斯为主权国家的提议。这就是所有接踵而至的分立主义倾向的起点和开端,这些分立主义分子先是断送了苏联,而后是俄罗斯”。[99]在俄罗斯的示范作用下,到1990年12月又有9个共和国:乌兹别克、摩尔多瓦、乌克兰、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土库曼、塔吉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发表了主权宣言。1990年10月2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法令,重申联盟法律优先于共和国法律,但同一天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规定在俄罗斯境内共和国法律高于联盟法律。

在这种背景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联盟体制、建立新的主权共和国联盟提上了日程,1990年9月25日,成立了包括苏联总统、最高苏维埃主席、部长会议主席、民族院主席、各共和国负责人在内的筹备委员会,起草新联盟条约。1990年11月23日,新联盟条约草案公布,供全民讨论,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明确表示不签署联盟条约,俄罗斯提出了许多保留条件,叶利钦更热衷于与其他共和国进行双边谈判和签订双边条约。

1990年12月24日,苏联第四次人代会通过了《关于新联盟条约的总概念及其签署程序》的决议,决定把现行联盟改组为“自愿平等的主权共和国联盟——民主的联邦制国家”。决定由专门的委员会负责条约的起草工作和决定签署的程序。为了取得民意的支持,苏联最高苏维埃于1991年1月16日通过决定,在3月17日就是否保存革新后的联邦举行全民公决。1991年初建立了起草新联盟条约草案的专家小组,领导人是苏联科学院副院长弗·尼·库德里亚夫采夫和总统的两个代表:列文科和沙赫纳扎罗夫,参加这一小组工作的有经济学家、法学家、政治学家,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和自治共和国的领导人参加讨论和做出决定。戈尔巴乔夫这一行动采取得过晚,这是在中央与各共和国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开始的。加盟共和国的对抗使中央名存实亡,为摆脱危机,戈尔巴乔夫不得不通过签署新联盟条约来寻求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