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前夕才告结束的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性质问题,是一个歧见纷呈而值得深入分析研究的课题。
由于政府的封锁消息和片面报道,在苏联,对持不同政见者和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历史知之甚少。在普通人心目中,提到持不同政见者,立刻就会想到诸如罗·麦德维杰夫、索尔仁尼琴、萨哈罗夫、布科夫斯基等这样一些当年敢于直面政府强权,不畏惧各种迫害,有的甚至以在牢房里度过十几年的代价,也要公开自己不同于苏联党和政府主张的政治明星。然而,对于他们的思想、主张、反抗政府的行动,苏联政府压制他们的措施则只是一些影影绰绰的传闻,一段发黄的岁月,一串冰冷的数字,以及保存在某些秘密机关档案里有关于销毁萨哈罗夫550卷档案和索尔仁尼琴105卷档案的决定。[152]依据史实搞清楚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真相,对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苏联解体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977年苏共中央在《致法共中央非公开信》中明确指出:“帝国主义国家的所有宣传机器都在不怀好意地高谈什么‘保护苏联的人权’,并且积极利用逃出苏联或者被驱逐出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准确地讲就是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的公开的敌人)……‘持不同政见者’对社会主义的‘批评’,实质上是否定社会主义,是同苏维埃社会主义制度、同共产党人进行斗争的一种方式。这种‘批评’在行动上正在变为有组织的、受帝国主义操纵的反苏活动。”[153]同年,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安德罗波夫在纪念捷尔仁斯基诞辰100周年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观点:“‘持不同政见者’这个名称是西方资产阶级出于宣传目的的精明创造,是意在迷惑社会舆论……所谓的‘持不同政见者’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社会主义的敌人动员西方的报刊、外交机构,以及情报机构和其他特工机构参与其中。”[154]
曾任苏共中央宣传部长的雅科夫列夫却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大部分人并不明白,什么是持不同政见者以及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但是只要将此词译成俄语就大体明白无误了。那就是‘有不同思想的人’和‘有不同思想的现象’。”[155]
既是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参加者,又是运动研究者的罗·麦德维杰夫认为:“1965年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持不同政见者绝不是什么反革命分子。他们大都是在苏维埃制度下成长起来并接受教育的知识分子和青年人。他们要求的不过是要当局尊重宪法、尊重二十大和二十二大以后党所采取的各项措施。”[156]
萨维利耶夫在《苏联1950年到1970年持不同政见者运动政治特点》一文中指出:“总的来说,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在研究人员眼里就像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确定持不同政见者这个概念时就可能产生困难。很明显,它的组织性和策略性是多种多样的,持不同政见者所举行的某些行动与过激主义有区别。”[157]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异,这只能通过考察运动参加者的主张和行动来具体分析。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参加者成分相当复杂,既有斯大林时期冤狱受害者,也有要求民主、民族和宗教权利的各种人物,但占主导地位的是不满现状的知识分子,即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正因为如此,有人把他们称为“二十大的产儿”。这些人大多是50年代大学毕业,在批评斯大林和宣扬人道主义的矛盾氛围中思想逐渐成熟,并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人。他们身上既有传统观念的痕迹,同时也深深打上了新思潮的烙印,他们经受了赫鲁晓夫时代急剧变化的洗礼,同时又面临着勃列日涅夫时代思想僵化,官僚主义横行,特权阶层贪污腐化,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现实。这些人了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情况,关注祖国乃至全人类的前途与命运,深切地感受到了自由、民主、尊重个人权利在苏联的重要性,从而掀起了持不同政见者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