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长城 义名天下英公李勣
李勣,曹州离狐人。本姓徐,名世勣。高宗永徽年间,为避太宗李世民名讳,改单名勣。
李勣年青时,家本当地豪富,隋末徒居滑州。史称其“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与其父徐盖都是乐善好施之人,拯救贫乏,不问亲疏。
隋炀帝大业末年,李勣才十七岁,见天下大乱,就近参加了翟让的军队。他劝说翟让:“附近是您与我的家乡,乡里乡亲,不宜侵扰,宋、郑两州地近御河,商旅众多,去那里劫掠官私钱物非常方便。”翟让称善,于是在运河上劫取公私财物无算。有钱就不缺人,不久兵众大振。隋朝遣名将张须陀讨伐,翟让吓得要跑,李勣止之,与隋军两万多人交战,竟于阵中斩张须陀,大败官军。
当时,蒲山公李密参与杨玄感反叛,兵败逃亡。李勣与浚仪人王伯当知道李密天下英雄,一同劝说翟让奉李密为主,以收买人心,扩大影响。
隋朝令王世充讨伐李密,李勣多次拒战,以奇计在洛水两岸几次大败王世充,李密因此封他为东海郡公。当时河南、山东大水,饥民遍地,隋朝赈给不周,每天饿死数万人。李勣向李密进言:“天下大乱,本是为饥。如果我们攻陷黎阳国仓,大事可成啊。”李密听计,派李勣带五千人,从愿武渡黄河掩袭黎阳仓隋朝守军,当日攻克,开仓招民众随便领粮,十天之间,就招募到兵士二十多万人。
一年多后,宇文化及江都弑隋炀帝,越王杨侗即位于东京洛阳,赦免李密诸人,封魏国公,拜太尉。隋廷又授李勣右武侯大将军,命他们一同讨伐宇文化及。李勣守黎阳仓城,宇文化及率军四面攻城,形式危急,李勣从城中向往挖地道,忽然现身城外,大败弑君叛贼宇文化及。贼人解围而去。
讲李勣,不得不交待李密。李密为人,身先士卒,躬服俭素,号令严整,每战所得金宝都赐与手下将士,因此非常受人爱戴。在与隋军的交战过程中,威信日隆,号为魏公,他让祖君彦所作的《讨隋炀帝檄文》千古流传,辞采壮烈。后来,李密与翟让之间产生矛盾,两人手下都劝他们先下手为强,其间原委,皆是由争权夺利而起,不是简单的“地主阶级阴谋家杀害农民起义军领神”那么简单,而且翟让为人简单粗暴,其兄翟宽与属下又数次侮辱李密手下兵士,逐渐结怨。李密最后在众人劝说下决定除去翟让,趁宴请机会斩杀翟氏兄弟。由于李勣当时是翟让属下,也被乱兵刀砍剑劈,遭受重创。李密见到后马上制止士兵的杀戮,李勣免于一死。翟让另外的大将单雄信等人叩首求命,李密都释而不杀。后来,李密又多次打败隋军,最盛时有众三十余万,各地割据的首领都派使请他为称帝,连李渊也不得不上书推戴,肉麻地称“天生蒸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余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
屡战屡胜之际,李密军士有粮而无饷银,军士渐怨,几次反败于王世充。其间李密手下有人谋叛王世充,李密本想将计就计,趁王世充半渡洛水时出兵一举击灭。岂料天意弄人,王世充发军时,李密的侦察兵没有发觉,等整军将战时,王世充军队已经全军渡河上岸。李密见大事已去,不得不率小股人马逃遁。本来李密想去黎阳李勣处,有人劝他:“杀翟让之时,李勣被乱兵砍伤差点死掉,他能不记仇吗?现在投奔他,靠得住吗?”最后,不得已之下,李密与王伯当投靠李渊。
当时李勣全统李密旧境,东至于大海,南至于长江,西至汝州,东至魏郡,一时间未有所属。不过李勣是真义士,他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已归大唐,如果我自己上表向唐主献地,是自邀功劳而彰主公败绩,现在我把土地人口军人数目造册,总启魏公,让魏公自献。”于是派使臣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