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的另一面

关于丘吉尔的各种传记和评价汗牛充栋,用一篇文章肯定不可能说尽。

1

每年的12月10日,是诺贝尔奖颁奖的日子。

1953年颁出的诺贝尔文学奖引起了一场巨大的轰动——获得这个全世界作家都梦寐以求的奖项的人,居然是温斯顿·丘吉尔——大英帝国的在任首相。

这个奖,让颁奖机构瑞典文学院打破了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

比如,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从没有颁发给过一个国家在任的政治领导人,但这次破例了。

又比如,诺贝尔奖在揭晓之前,一切都是保密的。但瑞典文学院事先通过渠道咨询了丘吉尔,问他是否愿意接受这个奖项——他们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丘吉尔获奖的作品是《不需要的战争》(又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在1953年获奖之前,丘吉尔其实已经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不过,当初许诺一定会来现场领奖并表达感谢的丘吉尔,因为在百慕大参加一次国际会议而没有到场,代他领奖的是他的女儿。

即便如此,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还是给予了丘吉尔超出规格的评语:“他是具有西塞罗文采的恺撒大帝。”

丘吉尔是唯一一个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领袖。不过,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去领一个文学家的奖项,只是他“多面”特征中的表现之一。

2

我们先从一些展现丘吉尔“多面”的小细节入手。

在《至暗时刻》这部电影中,丘吉尔的表现有时显得有些粗鲁,比如对新来的女秘书大吼大骂,光着身子就从浴室里走出来(他是唯一一个在美国白宫曾裸体面对美国总统的人——丘吉尔辩称他当时从浴室出来见到罗斯福时裹了一条浴巾)。

但事实上,丘吉尔出身贵族家庭,受的是非常完善的教育。

丘吉尔的祖上是公爵,父亲伦道夫·丘吉尔是勋爵,曾担任过内阁中仅次于首相的财政大臣。他的母亲珍妮·杰罗姆是一位富家女,因为丘吉尔的外公是纳德·杰罗姆,美国著名的大富翁,他是纽约音乐学院的创建者,同时也是《纽约时报》的股东。

所以,丘吉尔青少年时期就读的学校是英国的哈罗公学——不亚于伊顿公学的英国著名私立学校。

当然,丘吉尔并没有在这所著名的私立学校中表现出一位贵族子弟的应有水准,比如他的数学,每次只考十几分,甚至只有几分。后来丘吉尔去考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该校与西点军校等并称为“世界四大军事名校”),考了三次才考进,让他父亲感觉颜面尽失——丢了家族的脸。

丘吉尔体现出的“多面性”还包括颜值。

在《至暗时刻》中,丘吉尔肥胖、臃肿、口齿不清,有时讲话甚至嘴角边会泛白沫,但那时他毕竟已经66岁了,谁又能想到,年轻时候的丘吉尔,其实是这样的——

那么,为什么进入中老年后,丘吉尔的颜值出现了断崖式下滑呢?这和他的生活方式有点关系。

年轻时的丘吉尔

丘吉尔有晚起的习惯,尤其是在“二战”期间,他一般要到中午才起床——因为他喜欢在床上办公。

他嗜酒如命,每天要饮用包括威士忌、白兰地、香槟在内的各种酒精饮料。1931年,丘吉尔在美国遭遇了一次严重车祸(他当时忘了美国和英国不一样,车是靠右行驶的),住院期间,他想尽办法让医生把报告写成:“丘吉尔因为有严重脑震荡,需要饮用烈性酒,尤其是在用餐时。”

他酷爱抽雪茄,烟不离手。有一个没有得到过证实的说法是,他一生抽掉了大约3000公斤的雪茄烟。丘吉尔曾命人专门为他制作了一种特制氧气面罩,前面开了一个洞,方便他在坐飞机时的高空非增压状态下,依旧可以抽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