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拥有诸多“第一”,但她未必被人记得

在我印象里,这篇文中的这位女性,教科书里应该没提到过。有人提到她时,会冠以“民国第一女杀手”的称号。但在我看来,这个称号有点夸张了。与这个称号相比,她有不少其他值得一写的称号:中国第一位法学女博士、中国第一位站上法庭的女律师、中国第一位省级女性政务官、中国第一位地方法院的女性院长和审验两厅厅长。所以,说她是一位传奇女子,应该是不为过的。

1

应该是从三四年前开始吧,“90后”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活力的一个群体的代名词。

他们年轻,他们有激情,他们有想法,当然,也有人说他们有些叛逆。

是不是处于世纪之交那十年的那一代人,都会被赋予一种跨世纪的时代使命?至少倒退一个世纪,回到19世纪的中国,是这样的。

郑毓秀

那是大清帝国进入统治倒计时的年代,在那个世纪的最后十年里出生的一批人,最终改变了这个国家。1891年3月20日,郑毓秀同样作为那个世纪的一名“90后”,出生在了广东的一个官宦之家。

没有什么证据表明,那个传统的官宦之家为何会给一个女孩带来叛逆的遗传基因,但事实就是,郑毓秀从小就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孩。

在郑毓秀长到五六岁的时候,作为当时传统中国妇女的一项必经的痛苦修行,一团长长的裹脚布被拿到了她的面前。但是无论家人如何软硬兼施,郑毓秀就是不肯裹脚,最终家人只能放弃。

“大脚女人嫁不出去!”这是当时长辈对郑毓秀的谆谆教导,但郑毓秀连裹脚都不肯,在婚嫁这件事上,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主意?

郑毓秀长到13岁,到了出嫁的年龄。她的祖母早就为她约定了一门亲事。

但13岁的郑毓秀说:“我不!”不仅如此,她还写了封信给人家的儿子,顺利解除了婚约。

这无疑让自己家人陷入极度的难堪之中。为此,郑毓秀选择了自己的处理方式:离家,去天津求学。

2

1905年,14岁的郑毓秀选择接受西式教育,进入了天津“崇实女塾”教会学校。

两年之后,跟随着当时的留学大潮,16岁的郑毓秀和姐姐一起东渡扶桑。那是一次对郑毓秀人生命运产生重大影响的留学。到日本的第二年,郑毓秀在廖仲恺的介绍下,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

那时候的同盟会,正在低谷中徘徊——孙中山已经领导了数次革命暴动,却没有一次成功,甚至连成功的迹象都看不到。

在这样的背景下,外界舆论开始对同盟会的存在以及暴力革命的方式进行冷嘲热讽,而同盟会内部也开始出现了质疑孙中山的声音。这个时候,一个25岁的小伙子站了出来,他说他愿意舍命去刺杀一名清朝大官,以提振大家的士气。

这个人叫汪精卫。

1909年,汪精卫和黄复生(此人负责研制炸弹)乘船抵达天津,准备潜入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在天津,已经在京津一带建立了一定社交圈子的郑毓秀负责接待,她已经得到了上级指示:全力配合。

汪精卫当时面临的问题是:怎么把炸弹带进北京?

由于北京火车站对男性盘查得非常严格,所以汪精卫提出,是否可以请郑毓秀帮忙把炸弹带进去。不过汪精卫还是表达了担心:“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一不小心,炸弹在路上就有可能爆炸。”当时的炸弹是水银炸弹,靠水银杆触发,很容易误爆。

郑毓秀就回了一句话:“如果不会爆炸,还叫什么炸弹?这事就交给我了。”

于是,那枚炸弹随后被郑毓秀动用多方面关系,安全送进了北京城。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刺杀载沣的行动,除了留下汪精卫一句“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名言外,并没有留下什么成果。不过,通过那次运送炸弹,郑毓秀开始慢慢介入了“刺杀”的行动中,而且渐渐升级,最终在1912年的元月,她参与了刺杀袁世凯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