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督的抉择:是死,是死,还是死?
一部晚清史,我们会记住不少大人物的名字: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我们也会记住一些奋战在一线的将官名字:关天培、陈化成、邓世昌、刘步蟾……但有一个人,他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只一闪而过,他是一名提督,但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却足以让我们掩卷长思。
1
1900年7月9日,凌晨5点;天津,八里台。
5000余名清军士兵的双眼,直直盯着前方。
在黎明前的雾气中,渐渐显露出了敌人的影子——6000多名荷枪实弹的八国联军士兵。
空气死一般沉寂。直到一颗炮弹从八国联军的阵地飞来,在清军的阵地炸响。
一场生死决战,终于拉开帷幕。
清军阵营里,走出一位身穿黄马褂的年长高官。这实在是一幅非常诡异的画面——生死大战,作为本方的最高指挥官,是没必要穿得那么正式且醒目的,即便非要穿得如此,那也没必要亲临第一线。
眼看对方的人数和火力都要超过本方不少,考虑到本方士兵已经多日激战,人困马乏,有部下劝那位黄马褂指挥官请求增援。
但那位指挥官拒绝了:“没有增援!打!”
聂士成。看上去像一个肥头大耳的贪官,但看下去,你的印象可能会改观
部下低下了头,他们知道:指挥官是不打算活着回去了。
这位指挥官,叫聂士成。他当时的官衔,是直隶提督。
此时此刻,聂士成可能自己也没想到,会被逼到这一步。
2
聂士成,1836年生于合肥北乡岗集三十铺村。
说他出生于一个武术世家,倒也不虚,只是练武的不是他父亲,而是他母亲——这位在家乡有名的烈性女子,据说70岁的时候仍能和年轻后生们一起举石锁。母亲给聂士成留下了两句家训:第一,聂家人不能手心朝上(指不能乞讨);第二,聂家人没有孬种。
26岁时,聂士成在母亲的鼓励下从军。在他戎马生涯的前半阶段,算是跟对了两个人。
一个是他在最早投效的庐州军营里跟的团练大臣袁甲三。袁甲三是谁?他是项城袁氏家族中第一个以进士身份入仕的人,也是第一个官居一品的朝廷大员。项城袁氏?和袁世凯有什么关系吗?没错,袁甲三就是袁世凯的叔祖。
刘铭传
当然,以聂士成当时的资历,和袁甲三是攀不上什么交情的,他所能做的,就是靠自己的本事立军功。
聂士成没有赶上打太平天国,但碰上了镇压捻军。他从军的第一年,就升到了“把总”(相当于现在的营长),但封的是五品顶戴(“把总”一般是七品)。
1863年,袁甲三“退休”,聂士成改跟了另一个人,这个人,是在整个晚清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淮军名将:刘铭传。
跟了刘铭传之后,聂士成一路转战南北,主要打捻军。到1868年他32岁的时候,就已经是记名提督了(清朝的“提督”为从一品,从理论上讲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记名”的意思是你的战功到了,但因为你的年龄、资历不够或暂无位置空缺等原因,先给你个待遇),他立下的战功可见一斑。
一个武将要想不断升迁,靠的只能是立军功。对聂士成来说,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是两场战争。
一场是中法战争。1884年,法国海军在孤拔的率领下进犯台湾,台湾巡抚刘铭传一面死守台湾,一面向清廷求援。在当时很多人都不愿去的情况下,聂士成主动请缨,率800人租用英舰“威斯利”号从台南登陆,在关键时刻增援了刘铭传,决战基隆,将孤拔舰队赶出了台湾本岛。
另一场是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期间,聂士成随叶志超率军支援朝鲜。在朝鲜,聂士成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率军在摩天岭正面阻击日军。他充分利用地形,设疑兵,搞突袭,杀敌无数,取得甲午战争中清军为数不多的几场胜利。直至甲午战争结束,日军依旧无法攻克摩天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