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三章 戊戌变法
就在头山满和孙文相见恨晚的那会儿,大清地面上又不太平了起来。
话说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一月一日,山东曹州(今菏泽市)的某天主教堂遭到了土匪的抢劫,在劫掠过程中,两名德国神父不幸遇难。
史称山东教案。
诚然,这是一起悲剧,可说破了大天,却也是治安事件。
但德国人并不这么看,他们觉得是时候捞一票大的了。
11月6日,德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出兵山东,一个星期后,强占了胶州湾(青岛),虽经清廷竭力交涉,但最终还是落了个极其悲催的下场——大清赔偿德国白银22万两,并签署了《胶澳租界条约》,将胶州湾租给德意志99年。
几乎就在同时,趁着这股风气,俄国进占了旅顺大连;法国踏入了广州湾(今湛江),而英国则进驻了山东威海,并且要求拓展九龙和新界。
山东教案,胶州湾的被强占以及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端,给每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大清子民都造成了很大的心灵冲击,大家觉得自甲午战败以来,好像这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能把中国当肥羊宰割,想要什么时候吃肉了就拉上一刀,人人可以捞一票,哪里都可能被强占。
再不强国,就要亡国了。
而要强国,则必先变法。
于是,康有为他们又来了。
且说当年公车上书后,康先生金榜题名,得了个进士出身,然后被朝廷安排为工部主事,官居六品。
可能是这个差事不怎么忙,因此康有为闲暇还干了很多其他的事情,比如光绪二十一年(1895)七月,他跟梁启超一起办了一份报纸,叫《万国公报》,但因为撞名了的缘故,后又改为《中外纪闻》。这是中国史上第一份政治报刊。
之后,他们又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政治团体——强学会。
由于之前利用《中外纪闻》的宣传,使得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再度声名大涨,以至于强学会成立时,北京各路政要乃至全国的官僚土豪都纷纷出钱支持,像翁同龢、袁世凯等都出过钱,甚至连李鸿章都打算出白银两千两以示支持,结果康有为嫌他签过《马关条约》,是大汉奸,拒收。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两千两白银都无所谓有无,可见当时康先生和他的强学会人气高到了什么程度。
强学会后来因“私人堂会,将开处士横议之风”为名被慈禧太后解散,于是这伙人又换了个名号,成立了保国会。
德国出兵胶州湾后,康有为奋笔上书光绪,要求朝廷改革,截止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正月二十九日,他就已经上了五道要求变法的折子。
光绪很心动,在收到第五奏之后便下了一道旨意,说从今允许康爱卿直接给朕上疏,无需转奏——大清有规定,四品以下官员无权直接和皇上交流,只能请上级转呈。
康有为很激动,觉得自己已经引起皇上的注意了,于是在受到了这个特殊待遇的当天,便上了第六封折子,内容仍是请求变法。
2月,康先生第七次上疏,这次不但上了折子,还附上了自己写的两本书——《日本变政考》和《俄大彼得变政记》。
前者说的是明治维新,后者说的是俄皇彼得一世变法强国。
这两本书都是康有为道听途说日俄两国的变法历史后,再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撰写而成,说句良心话,基本是不靠谱的。
你想一想,一个从未去过日本和俄国也并不懂日语跟俄文的人,写了两本日本与俄国的变法书,再想把这书上的内容套用在中国身上,这能成事儿么?
可光绪却信以为真了——这主要得归功于康先生那神来之笔的文章手法,于是在之后的日子里,那几本康氏之作成了皇上每日必读之书,而且每读必流泪,一边流泪一边还说,我大清一定也要变法啊一定也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