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十七章 抗日援朝:明朝国力的拐点

庆长三年(公元1598年)十月初一凌晨四点,董一元到达泗川新城四公里处,短暂的停歇后,他下令大军开始缓慢前行。

凌晨五点,岛津义弘在泗川新城外的荒野上布阵完毕,静候对手的到来。

早上七点,天刚亮,两军就碰面了。

率先动手的是萨摩人。

义弘命铁炮队分成三列,进行三段齐射。猛烈的射击使得明朝联军的脚步暂时缓慢了下来,然而他们并没有就此停止。

毕竟仰仗着人多,大军还是一步步地向前逼近。

义弘见状,立刻一声令下,于是铁炮队左右分开,后面冲出了手持长枪的步兵队以及拔刀队,向着联军奔杀过去。

刹那间两军短兵相接,喊杀声此起彼伏,战场上刀光剑影、砂尘滚滚,以勇猛果敢著称的萨摩兵有条不紊地突击。不过,由于兵力相差实在悬殊,即便是拼死作战却仍然无法有效阻挡联军前进的步伐,岛津军不得不后退。

“长枪队!后退!”

长枪队左右散开向着阵后如数撤退,干净利落。

联军见状也立刻跟上,丝毫没有放松的样子。

看着对手逼来,岛津义弘再次让铁炮队上前射击,射完一轮之后又以长枪步兵冲锋,如此反复的战斗一直持续了数小时,终于把董一元给逼急了。

一般而言,打仗的时候通常都会揣有一些所谓的“秘密武器”,往往到了比较关键的时刻才会使出来。董一元自然也带了这样的武器,虽说在朝鲜数年,也已经算不上什么“秘密”武器,但是杀伤力还是相当足的,那就是大炮。

他下令,在离城百米处布下阵地,架设起大量佛郎机炮,对准城内一阵猛轰。

要说在那个年头,大炮基本上就属于最强的兵器了,所以效果还是立竿见影的,很快泗川新城的城防工事被毁灭了好几处,最后连城门都被轰塌了。

面对来势疯狂的大炮,纵然是岛津义弘也似乎没了对策,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命令士兵缩进城内,然后默默忍受着对方的攻击。

在隆隆炮声之下,董一元敏锐地感觉到,敌人在自己的攻击之下已经接近崩溃,基本上就还剩下最后一口气了,于是,他开始下令准备发起总攻。

就在那一刻,一阵猛烈的巨响轰鸣而起——在董一元的背后。

巨响的原因是爆炸,爆炸的原因是失火,失火的地点是明军部将彭信古的阵地。

这是一场灾难,因为失火引起的爆炸起了连锁反应,许多明军被当场炸死,整个联军阵地也陷入了一片恐慌和混乱之中。

关于这场失火的原因,很多人都比较简单地将其归结于“意外”。

真的是意外吗?

翻了翻书,找到了这样一段话:“彭兵皆京城亡赖,素不习战,亦不擅火器;忽木杠破,药发冲起,半天俱黑,各兵一时自惊乱。”

前半句很好地说明了这场“意外”的原因。

翻译后的大致意思是,彭(信古)部士兵都是京城的地痞流氓出身,所以从来都不熟悉操战之事,也不会很好地使用火器……偶然性中向来都存在着必然性,这叫唯物主义辩证法。

岛津义弘自然不可能放过如此大好的机会,他立刻下令全军出城攻击,攻击的首要目标,就是还沉浸在爆炸恐慌中的彭信古部队。

一阵风一般的攻击过后,彭部三千人仅剩五六十。

仗打到这个地步,联军要想再将局势扭转到爆炸前,那是不太可能了。

然而董一元依旧没有放弃,他打算最后赌上一把。

因为他发现,在攻击完彭信古之后,萨摩人并没有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而是向着泗川新城的方向且战且退。

由此董一元作出判断,萨摩终究兵少,不敢硬拼,自己还是存在着一定优势的。

于是他下令,发起攻击,向着退到城下的敌人发起最后的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