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章 霸主楚庄王
从宋国撤军的时间是楚庄王二十年,直到楚庄王二十三年鞠躬尽瘁,楚庄王再也没有发动过一场战争。
从齐桓公到晋文公到楚庄王,三代霸主中,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有一个爱好——开会。两位霸主动不动就要开个联合国大会,他们很享受那种高高在上被吹捧被歌颂的感觉。
可是,楚庄王不喜欢开会,在他的手上,联合国大会一次也没有开过。从理论上说,他甚至都不能算是霸主。但是实际上,他可能是最为强大的霸主。为什么这样说?
【霸主楚庄王】
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以德服人。
论楚国的实力,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相比。但是,在与晋国的争夺中,中原诸侯更愿意接受晋国的领导,为什么?因为晋国比楚国正统。
相比于自己的先辈,楚庄王更加善于反思。前辈们是以怨恨来面对这样的现状,以武力来强迫中原诸侯拥戴自己。楚庄王不是,他的办法是表现得比晋国更宽容、更诚信、更守礼、更容易亲近,从而让中原诸侯从内心感觉到楚国更可靠,更值得信赖,从而从根本上让中原诸侯改变楚国是南蛮的成见,心悦诚服地投靠到楚国的阵营。
恢复陈国,宽恕郑国,宽恕宋国,这是三次典型事件。三个国家很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完全是基于楚庄王的宽容。在那样的情况下楚国都能宽容他们,足以证明楚国并不是一个以吞并别国为乐的恶国。
同时,三个国家也都对照着来看晋国,结论很容易得出:晋国很不够意思,很靠不住。
即便对晋国,楚庄王也同样表达善意,战场上没有赶尽杀绝,然后还主动派遣特使修好。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晋国的大夫们对楚庄王都非常尊敬。相信,在解扬第二次回到晋国之后,楚庄王在晋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是一个伟大的形象了。
第二,广交朋友。
楚国人在从前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对于中原诸侯普遍抱有敌意和蔑视,因此他们没有朋友。楚成王的时候曾经有意改变这一状况,不过他未能实现。
而楚庄王把自己的地位摆得很低,他主动开始与中原诸侯交朋友,他的特使去了晋国、秦国、齐国,试图平等地与这些国家交往。
很显然,晋国人服了。
即便是对小国,楚庄王的态度也是“国无大小,平等交往”。
《说苑》中记载一则故事,说是在战胜晋国之后,楚庄王在国内修了一个四丈高的高台,请诸侯们前来。这事情换了齐桓公和晋文公,那就是一次联合国大会了。
哪些国家去了呢?没有记载。不过郑、蔡、陈、许甚至宋、鲁这样的国家应该去了不少。楚庄王很客气,请大家海吃海喝,天南海北外带黄段子。吃喝得差不多了,就有人提议说要请求签署盟约,请楚国出任盟主。
“我薄德之人也。”楚庄王谢绝了,他说自己配不上。
诸侯们一看,以为这个老大假谦虚,于是一起来敬酒,楚庄王一饮而尽:“高高的楼台作证,我们在这里畅谈国际大事,今后我要是有什么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批评我、指责我。”
“将将之台,窅窅其谋,我言而不当,诸侯伐之。”这,就是楚庄王的称霸宣言了。
第三,善于反思。
楚庄王的反思精神令人惊讶,甚至可以说叹为观止。
前面的例子不用再举,还是引用《说苑》里的一则故事:“楚庄王见天不见妖,而地不出孽,则祷于山川曰:‘天其忘予欤?’此能求过于天,必不逆谏矣,安不忘危,故能终而成霸功焉。”
什么意思呢?楚国风调雨顺,没有各种天灾,于是楚庄王在向山川的神灵祷告时就说:“上天啊,你难道忘记我了吗?”这就是能够向上天寻求过失,这种人一定不会拒绝忠言谏劝,居安能够思危,所以最终能够建立霸主的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