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北魏政权中期的战争模式

从423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到494年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本书划分为北魏中叶。这时期北魏仍建都平城,逐步巩固了对黄河以北地区的统治,吞并了周边的北燕、赫连夏、北凉等割据政权,并试图向河南、淮北地区推进。与此同步的,魏军对南方作战的军队中的步兵比例越来越高,这是北魏军队走向“中原化”的标志之一。

第一节 拓跋焘时期魏军的战争模式

拓跋焘对夏、北燕等北方政权的战争

在北魏进占河南当年,拓跋嗣病死,其子太武帝拓跋焘继位。在拓跋焘在位的三十年中,对周边政权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其中有对草原柔然人的纯骑兵征讨,也有内地方式的战争。总的来说,在拓跋焘时期,北魏军队仍保持着骑兵的传统优势地位,攻城及步兵作战能力则比拓跋嗣末期的河南之战逐渐有所提高。

赫连勃勃在陕北建立夏政权,吞并了被刘裕攻灭的后秦的主要疆域,他死后,赫连昌继位,拓跋焘迅速对赫连夏政权展开了进攻。魏、夏之间是自北向南流的黄河。北魏始光三年(426年)九月,魏军进攻,奚斤率四万五千人、周几率万人从南线进军:奚斤自平城进攻蒲坂,周几则从洛阳向潼关进军,准备合兵进攻关中;拓跋焘则率禁军从北道西进,准备渡河攻击夏都统万城。

至十一月,奚斤所部尚被阻于蒲坂关之下。黄河北段因天寒突然封冻,拓跋焘闻讯,遂率二万骑兵长途奔袭统万。经过五天急行军,魏军进抵统万城下。[1]赫连昌等猝不及防,出城迎战被魏军击败,夏军遂闭城坚守。魏军都是骑兵,没有步兵进行攻城战,也无辎重提供补给,只在城外停留了一天,并分兵袭掠郊外,俘获大量居民和牛马,然后班师回平城。但统万被围困的消息传到蒲坂前线,引起夏军惊恐溃败,奚斤所部遂乘胜进占长安,并与关中夏军展开拉锯战。

拓跋焘认识到统万城坚固难攻,遂命在阴山大规模伐木,制造攻城器械。次年(始光四年,427年)四月,北魏开始大规模动员,准备一举攻灭赫连夏政权:

治兵讲武,分诸军,司徒长孙翰、廷尉长孙道生、宗正娥清三万骑为前驱,常山王素、太仆丘堆、将军元太毗步兵三万为后继,南阳王伏真、执金吾桓贷、将军姚黄眉步兵三万部攻城器械,将军贺多罗精骑三千为前候。[2]

为了攻破统万,魏军中以步兵占多数,三路主力军队中步兵占了两路,其中一路三万人专门运送攻城器械,可见魏军做了长期围困统万城的准备。为了便于辎重通行,魏军还在黄河上架设了浮桥。但在渡过黄河之后,魏帝拓跋焘仍率三万骑兵先行。为了提高行军速度,拓跋焘甚至命令将辎重留在中途,只带骑兵部队轻装前进。此举引起下属疑虑:

群臣咸谏曰:“统万城坚,非十日可拔,今轻军讨之,进不可克,退无所资,不若步军攻具,一时俱往。”

世祖曰:“夫用兵之术,攻城最下,不得已而用之。如其攻具一时俱往,贼必惧而坚守,若攻不时拔,则食尽兵疲,外无所掠,非上策也。朕以轻骑至其城下,彼先闻有步军而徒见骑至,必当心闲,朕且羸师以诱之,若得一战,擒之必矣。所以然者,军士去家二千里,复有黄河之难,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以是决战则有余,攻城则不足。”[3]

在拓跋焘的计划中,动用步兵和器械攻城是下策,因为攻城战耗时颇长,统万距离北魏疆界过远,补给不便;但大量步兵和攻城器械的进军会给赫连昌造成错觉,以为魏军推进速度必然缓慢。魏骑兵先至统万城下时,夏军会认为并非魏军主力,可能因麻痹大意而出城作战,正可借此机会一举歼灭夏军主力,使统万城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