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免不了放下书本来感叹一番。我想:唉呀,功利实在是祸乱的开始!孔夫子很少说到功利的原因,就在于要经常防止祸乱的根源。因此他说:“根据功利来行事,就会多惹怨恨。”从天子一直到众人,爱好功利的毛病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是邹国人。师从于子思的学生。学业精通以后,曾游说并服事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他前往魏国,梁惠王没有听信他的言论,反而认为他的言论迂回空泛而不切实际。正当这个时候,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裕、军队强大;楚国和魏国任用吴起,打了胜仗削弱了敌人;齐威王和齐宣王任用孙膑、田忌这一班人,因而使诸侯各国都向东朝见齐王。天下正在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活动,以战争为能事,而孟轲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与他所到的国家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他回国以后便跟万章这班人叙论《诗经》和《书经》,阐述孔丘的思想,写作《孟子》七篇。孟轲之后有邹子一辈人。

齐国有三个邹子。其中在前面的是邹忌,借着弹琴的机会求见齐威王,因而得以参与国家政事,被封为成侯而接受了相印,他出生在孟子之前。

其次是邹衍,他出生在孟子之后。邹衍目睹统治者越发荒淫奢侈,不能推行德政。他想,如果统治者能用高尚的德行衡量自身,就能影响老百姓了。于是他深入观察天地间的阴阳变化和万物的消长生息而记述有关怪异迂曲的变化,写出如《终始》和《大圣》等篇十多万字。那些话都是漫无边际不合常理的,往往是先验证细小的事物,然后推而广之,以至于无所不包的事物。首先从当代开始,然后追溯到黄帝为止,历叙学者们共同称述的史实,以及历代兴亡盛衰的道理,因而记载了那些与凶吉有关的制度,推而广之,一直到天地尚未形成,混沌而不能考究和探原的时代。首先列举中国的高山大河,深谷禽兽,水中地上所生长的,物类中最为珍贵的,进而推论到国外异域,以及人们所看不到的东西。又称述自从天地分别以来,五行相生相克,因而政治各有相应的措施,天命和人事相应如此。他认为儒者所说的中国,在全天下只是占八十一分之一罢了。中国名叫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本身有九个州,就是夏禹所分的九个州,但这不能算作州。中国以外像赤县神州的有九个,这才叫作九州。至今有小海环绕着它,人民以至禽兽都不能彼此交往,像处在一个自然区域里面,才算做一州。像这样的州有九个,却有大海环绕在它的外面,那才是天地的边际。邹衍的学说都是这一类。但归纳它的要旨,必然归结到仁义节俭在君臣上下六亲之间的施行,只是一开始就显得泛滥而已。王公大人初听他的学术,肃然起敬,此后却不能实行它。

因此邹衍在齐国受到重视,他到魏国去,梁惠王到郊外迎接,履行了宾主的礼节。他到赵国去,平原君侧着身子陪同行进,并亲自为他拂拭坐席。到了燕国,燕昭王持着扫帚走在前面为他清道以示敬意,并自请就列在门弟子的座位上接受学业,修建了碣石宫让他居住,亲自前往师从他。他写了《主运篇》一书。他游说各国受到尊敬礼遇达到了这样的地步,难道跟孔丘在陈国和蔡国饿得面如菜色,以及孟轲受困于齐国和魏国的遭遇能相同吗?所以周武王靠施行仁义征伐商纣而称王,但伯夷宁可饿着肚子也不吃周朝的粮食;卫灵公询问作战的阵势,而孔子不作回答;梁惠王策略上想攻打赵国,孟轲就称颂周太王离开邠邑的故事。这些难道是有意阿谀世俗、苟且求同罢了吗?拿着方形的隼头想要放到圆孔里,难道能够放进去吗?有人说:伊尹背着鼎而游说商汤,商汤因此称王;百里奚当年在车下喂牛,秦穆公却靠他成就了霸业。这些都是先取得认可,然后才把他们引导到大道上。邹衍他的言论虽然不合常理,恐怕也有伊尹负鼎、百里奚喂牛的用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