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的三宗罪

梳理所有对萧衍的批评,可以总结出三宗主要“罪过”:

第一宗罪:佞佛。萧衍以佛教为南梁的“国教”,热衷造寺和法会,挥霍国力。

萧衍时期,南方有佛寺近三千座,僧尼近百万人,其中大多数是在他登基后膨胀起来的。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都是他的杰作,只是大大低估了实际的寺庙数量。萧衍还是佛教活动的慷慨赞助者,不断召开规模空前的法会。这些大规模的造寺和法会,都由国家埋单,逐渐掏空了国库。大批人口出家或者托庇在佛教势力之下,又削弱了国家的赋税能力。萧衍不仅不反省和补救,而是一条道走到黑,越做越过头,上演了多场“皇帝出家”的闹剧。出家的地点都是皇宫附近的同泰寺,第一次是普通八年(527)三月八日,萧衍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第二次是大通三年(529)九月十五日,萧衍在同泰寺参加法会,兴之所至,脱下龙袍换上僧衣,出家了。二十五日,群臣捐钱一亿,向佛祖祷告,请求赎回皇帝,两天后萧衍还俗;第三次是大同十二年(546)四月十日。这回,群臣花了两亿钱将其赎回;第四次是太清元年(547)三月三日,萧衍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这些巨款让本就枯竭的国库雪上加霜。

第二宗罪:纵恶。萧衍为政极其宽松,对宗室亲贵犯罪不加惩治,导致朝政黑暗。

比如萧衍的六弟、临川王萧宏率军北伐,竟然弃军而逃,导致数以万计的将士无谓牺牲,北伐失败。萧衍却对他不加罪责。萧宏是出名的贪污犯和高利贷者,从民间搜刮来了数以亿计的钱财。萧衍还夸奖萧宏:“小六子,很会过日子嘛!”萧宏在皇兄的纵容下,越来越荒唐,最后竟然和亲侄女、萧衍的长女永兴公主乱伦。两人怕丑事泄露,计划弑梁武帝自立。事情败露后,萧衍竟然还不追究萧宏的罪过。萧宏于普通七年(526)去世。萧衍追赠他为大将军,谥为靖惠王,安排厚葬。

萧衍早年长期无子,过继了萧宏的儿子萧正德为嗣子。有了亲生儿子后,萧衍就以长子萧统取代了萧正德的嗣子地位。萧正德心生怨恨,叛逃北魏,以“南梁前太子”自居。无奈,北魏对这样的“花瓶”不感兴趣,萧正德不受重视,又逃回江南。萧衍竟然不惩办萧正德的“叛国”,只是把他骂了一顿,而且一边骂一边抱着萧正德痛哭,真是“菩萨心肠”。萧正德继续当他的王爷,还被派到富庶的吴郡当太守。他招揽亡命之徒,公然抢劫,最后发展到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杀人,结果依然安然无恙。

六子萧纶历任地方刺史等要职,为非作歹,搜刮民脂民膏。下属向萧衍揭发萧纶的斑斑劣迹,萧纶竟然杀死了下属。萧衍只是处死了杀人的直接凶手,屡次对萧纶网开一面。萧纶贪慕皇位,两次谋划弑父。事情败露后,萧纶罪证确凿,萧衍依然不处罚萧纶。萧纶官照当,日子照样逍遥。萧衍如此过分纵容,导致王公显贵们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同时培养出了一批丧尽天良、最后骨肉相残的兄弟子侄们。说萧衍养虎为患,一点不过。

第三宗罪:资敌。萧衍晚年诱发侯景之乱,并助长叛乱发展,使得江南惨遭战火蹂躏。

东魏大将侯景因内部矛盾起兵造反,妄图割据河南。为了拉拢西魏和南梁支持自己(起码是希望这两方中立),侯景分别向南梁和西魏两国称臣,宣布“归降”。太清元年(547)二月,侯景派人到建康,声称愿献出河南十三州降梁。很明显,这是侯景的幌子,是为了掩盖他借助外力与东魏抗衡、方便自己割据称王的狼子野心。不少大臣反对接纳侯景。萧衍却决然地与东魏宣战,接受侯景归降,封侯景为大将军、河南王,还派人运粮接济侯景(相反,西魏不给侯景任何援助,还派兵压迫侯景,蚕食他的地盘)。